整个蒲甘由三家共同治理,归入了他们各自的版图,这样大宋也不用从大宋遥远的地方派遣官员到这里来统治了。
这是皇帝赵桓在总结了明朝对大越国的治理失败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的,当地人治理当地人,这是在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否则从中土派官员去,就可能会像当初明朝派官吏到大越统治一样,在当地横征暴敛,欺压良善,激起民怨,暴乱不断,统治根基动摇,最终不得不放弃。
赵桓不想把所有权力都揽在手里,该放权要放,底线不能突破,军队、司法和外交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就翻不了天,同时也可以避免过多的介入与百姓之间的矛盾冲突。
把这些矛盾交给当地政府来负责,大宋更能够抽身事外,而集中于整个疆土的军事控制和司法管理,才能保证能够其行之有效的实施统治。
完成了地界的分割之后,吴敏接着要推行的便是金融货币政策,先要把整个市场稳定下来。
他一方面将自己的相关措施向大宋皇帝做禀报,另一方面根据之前的安排,迅速的引进了大宋的皇家金行和商业银行,在蒲甘推行大宋的靖康通宝纸币。
同时以半年过渡期,金银铜金属货币跟靖康通宝进行兑换,半年之后将停止金属货币的流通,市场上只认靖康通宝。
吴敏同步大力推行汉式教育。他已经得到了皇家金库的大笔资金支持,可以让他顺利的在蒲甘各地开设汉语授课的新式学校。
这些学校全部都以汉语教学。另外还有大量的单纯教语言的汉语语言学校。
所有学校都是免费入读,还推行奖学金制度,尤其欢迎未成年的孩子入读。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在学堂里可以享受一日三餐免费餐饮,并且还发校服,解决他们吃和穿的问题,这是生活的两大基本需要。
蒲甘百姓真的很穷,这一招出来之后,百姓争先恐后的把孩子送到新式学校来学习,不为别的,就冲着一日三餐和一年两套衣服都足够了。
新式语言学校是按照着大宋的新式学校开办的,除了教授汉语言之外,也教授数学、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等相关知识。
当然,师资不太好解决,都是从大宋高薪聘请那些落第的秀才,以及有相应知识的人前来应聘,教授一段时间之后便可回去,其间可以获得丰厚的薪酬待遇。
另外,还开设了若干成人汉语普及班,这些班也全部实行免费教学,解决一顿中餐。
就是这一顿中餐的诱惑,也足够让很多人来这些学校学习了,因为这一顿中餐是很丰厚的,他们可以吃到白米饭,还可以吃到鱼肉,这在家里根本想都不敢想的。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使得汉语语言学校在整个蒲甘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并迅速的扎根,几乎每个语言学校都是人满为患。
蒲甘虽然有文字,但文字掌握在极少数的贵族和统治者手里,普通百姓根本没有能力学习文字。
而现在他们学习汉语,认汉字,还能挣钱,不用花钱,有吃有穿,何乐而不为?
汉文化的普及是增强对大宋的认同和向心力的基础,赵桓拨了专款来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