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一触即发,
事实证明了,
没有阵前斗将的环节,也是可以打仗的,这一点太史慈其实早就知道,
若是凡战必先斗将,
那么别的不说,高顺的陷阵营几乎就等于废了一半了,哦,好像也不能这么说,毕竟每次陷阵营出征,基本都是由吕布带着的,阵前斗将这种事,就算高顺想抢,恐怕也轮不着他,
只是现在,
没了阵前斗将这一环节,朱桓无疑是占了一个大便宜的,虽然他自己并不觉得自己不如太史慈,但在事实层面上确实避免了士气跌落的可能性,怎么看,都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两军相交,顷刻之间便杀成一团,
阵型军容,
只能在最开始维持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愈发的深入,真正能决定战争胜负的,其实还是士卒的毅力和血性,
人都是怕死的,
能够在大战中面对人数减损三成还抱有战心的,便足以称得上是所谓的强军了,古往今来,所有真正能站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无不被载入史册,
打仗,
说白了,
还是打的人心,
在这方面,太史慈麾下的青州老卒,显然是更有毅力的,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战役打过来,说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也不为过,面对敌军突如其来的冲杀,自然不可能一触即溃,
两方拼杀起来,
明明开始身处劣势的青州老卒,竟然默默之中与对方打成了平手,
可平手,
其实就是亏了!
这并不是说太史慈太过自负,只能打顺风仗,归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他来到吴兴,是攻城的一方!
在同等程度的兵力减损下,
双方死伤的越多,
对于守城的一方来说,优势也就越大,听起来很残忍,但确实无法避免的事实,
举个例子,
现在太史慈手中有一万兵马,朱桓这边,算上朱然的部下,在人数上其实和太史慈是差不多的,双方开战,假设两方各自损伤七千兵士,
朱桓完全可以用剩下的三千人来守城,
问题是,
你太史慈能用三千人攻城吗?
绝无可能!
要是太史慈有这种本事,给他十万人马,他都能把许昌给打下来,何必留在这和朱桓较劲!
所以,
只要双方依旧保持着这样的兵力消耗,朱桓就等同于早早立于不败之地,
一开始,
太史慈显然只想着反击,
可随着双方死伤越来越多,太史慈开始逐渐意识到不对劲了,
“朱桓小儿!”,
反应过来的太史慈挺枪暴起,
直冲朱桓而来,
显然,
破局的最好办法,就是将朱桓挑于马下,但后者却对太史慈的恼火充耳不闻,
今日一战,
是他早就定好的计策,以逸待劳,等到太史慈长途奔袭到此,便直接率军杀出,消耗其兵力!
所以即便太史慈反应过来,
朱桓也没有任何与其一战的心思,银杏梨花枪朝前一点,士卒便如同潮水一般向太史慈涌去,根本不给太史慈一点机会,
“可恶!”,
一枪挑死一名江东士卒后,太史慈远远的看了一眼朱桓,暗自忍下了一口气,
他知道,
如果继续交战,如果不能突破重围,枪挑朱桓,一味的消耗下去,那么接下来的仗就根本打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