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我在大唐做战神 > 第929章 府兵糜烂之始 李渊杀机之初

第929章 府兵糜烂之始 李渊杀机之初(2 / 2)

“到底是出了什么事情呢?怎么会变成这样?”李二眉头紧皱,喃喃自语道。

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想要谋害李渊呢?之前在石城,李渊就已经遭遇过一次袭击,如今竟然又再次遭受了袭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心里面,他是深深相信李渊的,毕竟李渊身为开国太祖,享受着至高无上的荣耀与尊崇,实在没有理由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晚年之时选择造反。

然而,一旁的张阿难却面露凝重之色,眉头紧锁,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担忧。李渊的身份实在是太过敏感,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声咳嗽,都可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甚至让整个帝国为之震动。

此刻,李渊所引发的动静,显然已不再是那微不足道的小风浪。

“张阿难,”他沉吟片刻,终是忍不住开口问道,“你说太上皇他老人家,真的有可能做出造反这等事来吗?”

张阿难闻言,一脸的懵懂与错愕,他原本已经使劲地想要避开这个话题,想要装作没有听见,可无奈君命难违,最终还是没能成功避开。

“陛下,”张阿难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回答道,“这事……估计是府中的府兵们闹出来的吧。”

嗯?李二闻言,眉头微微一皱,脸上露出不解之色。他看向张阿难,等待着他的下文。

“陛下,”张阿难咬了咬牙,继续说道,“您现在英明神武,政绩斐然,早已赢得了天下万民的敬仰与爱戴。太上皇他老人家,也早已经认可了您的能力与功绩。想当初他老人家打江山,不就是为了让儿子能够稳稳地坐江山,享尽荣华富贵吗?他又怎会无缘无故地来搅这趟浑水呢?”

李二闻言,忽然笑了起来。那笑声爽朗而豪迈,一时间,他脸上的阴霾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拍了拍张阿难的肩膀,说道:“你的意思朕明白了。想必是太上皇他老人家最近查出了什么东西,让那些心怀不轨之人坐不住了。不过这样也好,正好让朕看看,都有哪些人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

李二的眼中杀机一闪而逝,他冷冷地吐出一句:“真是一群不知死活之人。”言罢,他的目光如同寒冰,让人不寒而栗。

张阿难站在一旁,见此情景,不禁擦了擦额头渗出的细汗,心中暗自庆幸,这种稍有不慎就可能掉脑袋的送命题,实在是太危险了。

他小心翼翼地开口:“陛下,昨日开始房相已经开始上值,朝堂上的局势也稳固了一些。要是陛下想要对那些不长眼的东西动手,或许可以试着从某些方面入手。”

张阿难深知,这一次的事情非同小可,上奏折弹劾的人足足有十几个府之多,这在以往是极为罕见的。

整个大唐才多少个府,竟然有十几个府联名弹劾李渊,这背后的阴谋与斗争注定不会简单。他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二的神色,试图揣测这位帝王的心思。

李二听后,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显得极为自负。他的眼神之中没有太多的波动,仿佛早已将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对付他们,还需要动用多大的力量?”他淡淡地问道,语气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张阿难心中一凛,连忙回答道:“陛下英明,程咬金将军已经出发,带着三千禁军前往。那三千禁军个个都是精锐,即便是南衙禁军也难以抵挡其锋芒,足以轻松灭掉那些不知死活之人。再加上高士廉大人的智谋与才能,局势更不可能有丝毫变故。陛下这点自信,自然是应当有的。”

李二微微点头,对于程咬金的战斗力与高士廉的才能,他心中自然有数。这两人联手,几乎没有什么变局发生的可能。

然而,他的心思却并未完全放在此事之上,而是转而问道:“皇后那边现在怎么样了?”

提到皇后,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阴妃的事情并未结束,他深知这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李二想要借此机会钓出更多的鱼,尤其是那个一直暗中蠢蠢欲动的李佑。他的心中早已有了计较,只待时机成熟,便要将这些潜在的威胁一一铲除。

李佑自从那日神秘消失之后,李二的心中便如同被一块巨石压住,沉甸甸的满是担忧。

在帝王之家,每一位皇子的身份都如同薄冰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尤其是李佑这种毫无征兆、莫名其妙的消失,更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令人心悸的涟漪。

这样的消息,往往如同暗夜中的烛火,极易引来不轨之人的觊觎与算计,成为他们手中的把柄或是攻击的利器,让人不得不心生恐惧,步步为营。

“娘娘陛下那边的情况倒是颇为不错,近来身体似乎有了明显的好转,已然开始着手打理起一些生意来了。”在大唐这片繁华而又复杂的土地上,皇室成员涉足商海并非什么稀奇之事,但皇后亲自操持生意,却还是较为少见的。

李二闻言,微微颔首,心中暗自思量,房家的生意多半是由长孙皇后在暗中打点,如此一来,他那本就不多的私房钱算是彻底没了用武之地,不过好在内帑因皇后的打理而日渐丰盈,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补偿吧。

“那就好,你即刻派人送些上好的木炭去芙蓉园。”李二深知长孙皇后的身体一直羸弱,冬日里更是需要多加注意保暖。

然而,张阿难却适时地提醒道:“陛下,长孙皇后已经许久不用木炭了,房驸马体贴入微,特意为芙蓉园安装了暖气,如今宫内也装上了这新奇的玩意儿,我们这些下人也跟着沾了光,冬日里再也不用受那严寒之苦了。”

张阿难提及房俊时,眼中满是敬佩之色,尤其是那暖气的设计,简直是他们这些常年生活在深宫中的阉人之福音,让他们的冬日生活变得温暖而舒适。

如今,这暖气不仅普及到了芙蓉园,就连皇宫之内也随处可见,实乃一大善举。

在没有暖气的漫长冬日里,他们需要不断地往炉子里添炭火,以保持室内的温度,同时还要不时地去开窗通风,以防炭火燃烧不充分产生的毒气危及生命安全,特别是皇帝,万一在毒气中不幸身亡,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话,会成为后世茶余饭后的谈资。

暖气的出现,无疑为他们解决了这一大难题,让生活轻松了许多。只要保证外面的供暖设备持续燃烧,室内便能始终保持温暖如春,再也不用担心毒气的威胁,安全又便捷。

也是,如今这房玄龄的儿子房俊与太上皇李渊共处一室,想必两人心中都是惶惶不安。

毕竟,在任何时候,造反都是一项极为恐怖的罪名,足以让人粉身碎骨,即便是尊贵如李渊,也难以逃脱这一铁律。房俊作为后辈,更是如坐针毡,恐怕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不知所措了。

“张阿难,”李二皇帝,这位被誉为明君的君主,时常反思自己的过失,他知道,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你说府兵制是不是错了?”他目光深邃,似乎在寻找着答案。

张阿难,这位跟随李二多年的老臣,自然也不傻。

他没有直接回答府兵制的好坏,而是巧妙地回答:“陛下,府兵制在边境一直表现得很好。”

这话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深长。他是在暗示李二,府兵制在某些方面,比如边境防御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但也可能在内陆等其他方面存在不足。这话需要李二自己去品味,去领悟。

果然,李二皇帝一听这话,瞬间就清醒过来。他明白了张阿难的言外之意,府兵制在边境表现良好,但在内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他微微点头,沉声道:“朕知道了。”这四个字,既是对张阿难的回应,也是对自己未来决策的暗示。

李二着实没有料到,那曾经坚如磐石的府兵制,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已经腐烂得如此彻底,仿佛一夜之间,那些忠诚与勇气的象征便被贪婪与背叛所取代。

他痛心疾首,原本以为这制度能够作为大唐的基石,世代传承,却不曾想,它竟已脆弱至此。

更令人发指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法行径,那些府兵中的败类,竟胆大包天地弹劾起太上皇来,这不仅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更是对皇室血脉亲情的无情践踏。

此等行为,已远远超出了造反的范畴,它是在赤裸裸地挑拨离间,企图在皇室内部制造分裂与仇恨。“这些人,留之不得。”

李二的眼神中闪过一抹决绝,他深知,对于这样的蛀虫,任何的宽容都是对大唐未来的不负责任,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张阿难闻言,脸上不禁露出担忧之色。要知道,十几个府的府兵加起来,人数已逾数万,这股力量若不能妥善处理,必将引发一场动荡。

他试探性地问道:“陛下,这是要大开杀戒吗?”李二闻言,深吸了一口气,似乎在努力平复内心的波澜。

片刻之后,他缓缓开口:“不,我们不能让无辜者受累,只诛杀那些直接参与者。”他的声音虽轻,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定。

与此同时,李渊那边也生出了杀心。这位历经风雨的老人,深知权力的斗争有多么残酷。想当年,隋炀帝的悲惨下场还历历在目,他怎能不心生警惕?

原本以为,随着危机的解除,大唐可以迎来一段平稳的发展时期,却不曾想,这平静之下,竟又暗流涌动。对于那些挑起事端的始作俑者,李渊自然是恨之入骨,他深知,若不能果断处置,恐怕自己也会步隋炀帝的后尘。

然而,他毕竟已不再是那个手握大权的天子,如今的李唐,是由李二当家做主。因此,即便心中杀意已决,李渊也表现得极为克制,他明白,自己不能过于冲动,以免给李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房俊回到船舱,心里面多多少少有些担忧,万一李二真的信了,到时候可就不妙了,李渊当然是囚禁,可他房二就惨了。

很可能会被砍头的,摸了摸自己的脖子,房俊觉得自己还是要努力一下。

“既然要弄死我,那就先弄死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