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北宋时期,汴京城里,有两位年轻人,一位叫李贤,一位叫张达。李贤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气质儒雅,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为百姓谋福祉。张达则是商贾之子,为人豪爽仗义,头脑灵活,对生意场上的门道颇为精通。
两人在一次诗会中相识。那天,诗会在一处园林中举行,文人雅士们齐聚一堂,吟诗赋词。李贤的一首《春日感怀》,以其清新的文风和深刻的立意,赢得众人喝彩。张达虽不擅诗词,但对李贤的才华钦佩不已,主动上前结交。李贤见张达为人热情,举止大方,也心生好感,两人相谈甚欢,当下便结为好友。
此后,他们常常相聚。李贤会与张达分享书中的治国理政之道,描绘自己的理想抱负;张达则给李贤讲述生意场上的趣事,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两人一个沉浸在经史子集的世界里,一个穿梭于繁华的市井街巷,却彼此欣赏,情谊愈发深厚。
一日,李贤收到消息,他在外地的叔父病重,希望能见他最后一面。李贤心急如焚,可他手头拮据,连盘缠都凑不齐。张达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积蓄,交到李贤手中:“贤弟,别耽搁,这钱你拿着,快去见叔父。”李贤感激涕零,紧紧握住张达的手:“达兄,大恩不言谢,此等情谊,我定铭记于心。”张达拍拍他的肩膀:“说什么见外话,咱们是兄弟,理应如此。”
李贤匆匆踏上行程。然而,路途遥远,且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李贤乘坐的马车在途中遭遇了劫匪。劫匪们凶神恶煞,抢走了他身上所有的钱财,还打伤了他。李贤挣扎着起身,继续赶路,却又不慎摔下山坡,昏迷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李贤被一位采药的老者救起。老者将他带回自己的茅屋,悉心照料。李贤醒来后,心中焦急万分,一方面担心叔父的病情,一方面又忧虑自己的处境。他身上已无分文,伤势未愈,却又归心似箭。
而在汴京,张达见李贤迟迟未归,心中担忧不已。他四处打听李贤的消息,得知他可能遭遇了劫匪,生死未卜。张达心急如焚,毅然决定亲自去寻找李贤。他放下手中的生意,不顾家人的劝阻,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寻人之路。
张达沿着李贤可能走过的路线,一路打听。他逢人便问,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许多人都劝他放弃,说李贤或许早已遭遇不测,但张达坚信李贤还活着。
终于,在一处偏僻的山村,张达打听到了李贤的下落。他欣喜若狂,急忙赶到老者的茅屋。当他看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李贤时,眼眶湿润了。李贤看到张达,更是百感交集,泪水夺眶而出:“达兄,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张达握住李贤的手:“贤弟,别怕,我这不是来了吗?有我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张达在山村留了下来,悉心照料李贤。他每天为李贤煎药、做饭,还四处寻找更好的药材,希望能让李贤尽快康复。在张达的照料下,李贤的伤势逐渐好转。
经过此事,两人的情谊更加深厚。李贤深知,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是张达不顾艰难险阻,前来寻找他,这份情谊重如泰山。而张达也为能救回李贤而感到欣慰,他觉得朋友之间,就应该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不久后,李贤的叔父终究还是没能挺过去。料理完叔父的后事,李贤和张达一同回到了汴京。回到汴京后,李贤更加刻苦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张达则继续打理家中的生意,同时也不忘时常关心李贤的生活。
科举考试的日子渐渐临近,李贤日夜苦读,身体却每况愈下。张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四处为李贤寻来滋补的药材,还常常劝李贤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终于,科举考试的日子到了。李贤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放榜之日,李贤高中进士。消息传来,整个汴京为之轰动。李贤一时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
李贤入朝为官后,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仕途一帆风顺。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清苦的书生,变成了出入朝堂的官员,府邸变得豪华气派,身边围绕着众多阿谀奉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