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顾氏窑鸡(1 / 2)

这一大家子,早上出门时干干净净的。等黄昏回山泉村时,各个身上湿漉漉泥哒哒的。

尤其正午阳光充足时,孩子们对改造后的沟渠,泉泉流淌而来的清澈河水,是玩的不亦乐乎。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在忙碌中寻找快乐。

一天下来都累到不行,几个小不点刚爬上回家的马车,就倒在哥哥姐姐身上睡着了。

虽然肉体劳动的精疲力尽,但能感受到大家的心情,还是很高涨兴奋的。

对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田,水稻种子撒播下去后,充满了对收获的期待。

后期即便顾汐不在家,小孩们几乎每个旬假回来,都要来一趟小河村,见证水稻的生长过程。

次日,护院驾着马车,送家里的孩子们返回学堂。

十兄妹大包小包的,比回家时还多几个包袱。

里面装有肉酱、蜂蜜、点心小吃之类,还有新鲜的蓝莓果。

在厨房搜刮一番,把能带的、或想带走的都打包上。就像鬼子进村一样,所见之物扫荡一空。

有想带去与同窗们分享的,也有想给自己带些吃的,偶尔学习饿了,能加加餐、解解馋、打打牙祭。

不管哪个孩子跟她说,要带这个要拿上那个。

顾汐的嘴角微微上扬,都是一应满足孩子请求,只是嘱咐他们到学堂后,大的要照顾好小的,认真的跟夫子学习,有事就给家里传个信,挥手目送孩子们离开家。

清闲下来的她,又开始琢磨新生意,自从后院砌了面包窑,做了的几次窑鸡,家人一致反馈好吃。

所以顾汐想在青峰镇上,开一家顾氏窑鸡店。

有了想法构思好框架后,顾汐马上就去执行,带上丫环亲自去趟镇上,在她预留出来的店铺中,选了一间后院最大的铺子。

找来老熟人瓦匠刘军,按照她的需求,在后院修砌三个烤窑。店里的窑要比家里的大,一口窑同时能烤20只鸡。后院还修建一个,半开放式的大厨房,透光性能好,方便后厨人员做事。

刘军前几天,刚给乡君家砌过面包窑,已经搞懂了受热原理。

所以今天听到乡君说,要再砌三个大些的窑,只是在细节上,稍稍有些变动,其它的问题基本没有。

当天就抽调一帮短工,过来帮忙搬运材料,开始干上活了。

院子前面就是临街的店铺,铺子面积倒不是特别大。

顾汐用脚丈量店铺尺寸,差不多能摆放八张桌子,左右靠墙各摆上,四张原木桌子、宽面板凳,食客可以进店里吃,也可以买了带回家吃。

将铺子里需要的,餐桌、板凳、门匾尺寸量好记下,回头交给马木匠他们做。

难得来一趟青峰镇,顺便看看这条街上,剩下的几间空铺子。

根据不同的生意需求,针对性的精装内部空间,包括屏风、窗格、楼梯、收银柜台、餐桌、椅子,也都丈量好清楚,做上详细的备注。

等回山泉村了,也交给木匠们一并来打造。

这条街上卖出去的铺子,有家是二层的酒楼,已经开始在营业了,从外面看着生意还不错。还有一家是糕点的铺子,另外一家在街尾,是卖面食的小铺子。

顾汐准备打造吃食一条街,虽然说食肆酒楼饭庄扎堆在一起,会有可能出现生意上的竞争。

但是又不得不说,美食街会比独门独铺,更容易招揽食客来此觅食。

依靠多样化的美食,先把人流聚集吸引过来,至于要怎么留住食客,做成买卖生意,那就看各家的本事喽。

顾汐忙完镇上的事情,在临回家前想起一事,写下一则招工信息。

“现招:青壮男性五十名,要求身体康健无重疾,能接受连续半年不归家,可以去外府都城做工的。

月工钱一两银子,包吃食住宿。”

顾汐开始预备出海,花高月钱招聚一些,可以外出做事的长工。

“荷叶,你拿着贴到告示栏上”

“是,夫人”

通过日常的观察,在掌握死契的下人中,还有在村口作坊的长工中,顾汐挑选出35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