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石虎的急切(1 / 2)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初迁往弘农郡的五万四千多汉人老弱妇孺,他们在弘农郡开垦种植的两万六千多亩土豆,在晋阳五郡区域丰收以后半个月,赶在下雪之前也收获了。

这五万四千多老弱妇孺是第一次种植土豆这样的粮食作物。

当时常建新采购了足足一千吨土豆给这些老弱妇孺吃的同时,也当做种子种植一部分。

第一次接触土豆这样的粮食,那些老弱妇孺所有人都很惊奇,而且当时都是第一次吃,有很多人甚至觉得比大米面粉都还要好吃。

派去管理他们的唐军让他们开垦种植土豆,而且还告诉他们说土豆种好了,一亩地能产两三千斤。

当时那些老弱妇孺无论如何都不肯信,说什么都绝不相信这世上能有亩产两三千斤的粮食。

当然,他们吃的所有东西都是唐军直接提供,而且在胡人统治下生活多年,他们养成了听军士命令,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习惯。

加上对唐军也有一定的信任。

哪怕心里面不相信真能亩产两三千斤,他们也听从命令开垦种植。

对于开垦种地,老弱妇孺们没有任何抵触,甚至他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能安心种地,种出粮食来年才能吃饱肚子。

虽然全部都是真正的老弱,既没有青壮男丁,也没有年轻女子,并且当时已经是七月下旬了,他们开垦种植的面积很有限。

平均每个人口只开垦种植了接近半亩。

按照唐军的要求把土豆切成块状,种植下去以后。

刚开始这些老弱妇孺们担心能不能长出苗来,毕竟他们从未从听说粮食种子可以还能切开成好多块来种植。

土豆苗长出来以后,他们又担心冬季来临之前,能不能收获粮食。

毕竟他们以前种植的传统小麦、稻谷,进入八月份才种植下去的话,基本上不可能有收获,时间不够结出谷穗。

所以到十一月份,赶在寒冬来临之前,管理他们的唐军说要开始收获的时候。

他们是怀着非常忐忑的心理,按照管理他们的唐军士兵的要求把土豆从泥土里刨出来。

他们也是第一次见到粮食是长在泥土里面的。

原本便已经吃过煮熟的鲜土豆,所以刨开泥土,看到下面一个个土豆的时候,他们倒不会去质疑是不是粮食。

反而看到真在泥土里面长出了原先吃过的那种叫做土豆的粮食,老弱妇孺们个个惊喜万分。

唯一可惜的是,个头小的居多,大个的也极少极少有当初常建新直接从现代时空采购的那么大,可能一百个里面才有一两个。

同样一百个的重量,他们从地里面刨出来的一百个,还没有当初常建新直接从现代时空采购的一百个的三成重。

刚开始刨的时候,老弱妇孺们还以为产量会很少。

不过,真正刨完一亩,称重的时候也有一千八百多斤,直接让所有老弱妇孺都瞪圆了双眼。

“今年种下去的时间晚了些,而且你等没有经验,否则怎么着也能超过两千斤一亩才对,现在你等该不会还质疑我们会欺骗你等了吧?”

有唐军士兵调侃几个挑选出来配合管理众老弱妇孺的老者。

五万四千多老弱妇孺,因为全部都是年老者,或者十岁不到的孩童,劳作效率低,分开劳作效率更低,因此在常建新的建议下,对他们暂时施行的是生产队管理办法。

平均多少名老弱妇孺分为一个生产队,共同耕种多少土地,平时吃大锅饭,收获的粮食也是生产队统一储存。

这种形式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在某些情况下,却是管理和保证所有人都有饭吃,能活命的最好方法。

等将来洛阳之战结束,把他们迁回洛阳盆地,以及等他们之中的孩童长大一些,再分单干。

虽然此次迁移到弘农郡的老弱妇孺,人均只开垦耕种不到半亩土豆,而且平均亩产只有一千八百多斤,但是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有八九百斤土豆。

按照每个人每天吃两斤多,这个数量也足够养活一年的了。

进入八月份才种下去种子,而且平均每个月开垦耕种不到半亩,居然就能产出足够吃一年数量的粮食,这在以前这些老弱妇孺们没有一个敢想这种事情,做梦都想象不到这种事情。

所有人都非常激动。

但激动的同时,生产队代表的老者,也主动向唐军士兵询问,需要他们缴纳多少粮税。

缴纳粮税在这些老弱妇孺们的认知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他们也不是不愿意交,只是不知道要缴纳的比例,如果像当初匈奴人或者羯族人统治的时候那般大比例……

这些老弱妇孺这四五个月时间每天吃的粮食本身就是唐军直接提供的,说明唐军至少不会饿着他们,哪怕种出来的土豆全部都当粮税,唐军也不会饿着他们,只不过胡思乱想是人的本性。

“太子殿下已经有命令,你等今年种出来的粮食不用缴纳任何粮税,你等能靠自己养得活自己,对于大唐来说就已经是一件好事了。”

听到竟然不用缴纳任何粮税,这些老弱妇孺们激动的同时也有些惭愧。

白吃官家四五个月的粮食,自己种出粮食以后竟然还不用缴纳任何粮税,这在他们的认知里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真是天命在大唐,大唐才是天下汉人百姓的希望啊。”

“大唐天子万岁,大唐太子千岁……”

有不少百姓自发的叩拜。

百姓蒙昧,他们想要感激,能想到的只有叩拜,拜人、拜天、拜地、拜鬼神,现在大唐天子以及大唐太子在他们眼里就犹如神明。

弘农郡这边的土豆产量,以及各种情况信息送到刘绍手中。

刘绍颇为欣慰。

虽然说迁到弘农郡的老弱妇孺种出来的土豆,不会去做成土豆粉条,做为鲜土豆也顶多只能吃到明年开春,但至少未来三到四个月时间里,他们能自己解决主粮方面的需求,不用刘绍刻意再跑过去一趟。

……

随着时间来到十一月底。

这个时间点已经是石虎最开始时高估再高估之后,预测的唐军粮草能够支撑的极限。

然而每天饭点,如果风向从唐军大营方向往洛阳城吹的话,站在洛阳城门楼上,依旧能闻到浓郁的饭香,以及夹杂的肉香,怎么看唐军粮草都不像是已经到极限的样子。

这一下子石虎终于再也坐不住,忍不住开始着急起来了。

“还没有找到唐军的粮道吗?”

石虎怒不可遏的斥骂对手下一名将领。

前后五个多月了,数百斥候在外面探查,就算要面临唐军斥候与唐军骑兵的追杀围堵,也该探查到唐军粮道了才对。

毕竟是五万多唐军,其中还有三万多是骑兵,人与战马加在一起数量超过十万,每月所需要消耗的粮草都很巨大。

如果说数日便运输一次,那么运输频率便非常高,如果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运输一次,那么每次运输的规模便非常大。

这么长时间却都还没有找到唐军粮道,石虎只能归咎于派出去的斥候太过无能。

不过再怎么愤怒,也改变不了什么,也不可能让城外斥候立刻就找得到唐军粮道。

时间流逝,进入十二月份。

天气越来越寒冷,眼看今年第一场雪就要下下来。

“哪怕那五万多汉人老弱妇孺一点都没有拖累唐军粮草,那么唐军粮草的极限也该是下个月的月底!”

当初石虎高估再高估之后,估测唐军粮草的极限是一年。

照理来说,就算当初那五万多汉人老弱妇孺没有能拖累唐军一丝一毫粮草,就算唐军粮草还能支撑两个月,唐军也不可能真等到粮草全部耗尽那一天才有动作。

唐军至少应该提前一个月沉不住气,比如这个十二月底,唐军就应该因为粮草即将全部耗尽而开始有除围城以外的其他动作。

只要唐军有动作,就有可能出现可乘之机。

唐军大营。

刘绍与一众唐军将领都淡定得很。

围困洛阳城的时间越久,他们便越是淡定。

因为他们坚信洛阳城内的羯族守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耗得过他们,时间越久,越说明城内羯族守军快到极限了,这场洛阳之战即将分出胜负。

夜晚,常建新例行联系。

刘绍、张信二人与常建新商议大军御寒方面的问题。

虽然当初大军从晋阳城出征时刚过春节,天气依旧很冷,大军其实随军带有御寒的衣物,很多衣物还是常建新送过去的旧衣物旧被褥里面拆下来的棉花重新缝制,保暖方面放在初春的时候是足够了的。

但是如果放在冬季最寒冷的时候,尤其是连续下雪的话,可能会差些。

况且,刘绍、张信等人感受得到,今年冬季对比去年,冷得更快,风更刺骨,这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有可能比之前数年任何一年都要冷一些。

这里可是与城内敌军对峙的前线战场,将士们是要轮流巡夜警戒的,若是下雪,夜晚在雪中巡夜,那个太遭罪了。

纵然将士们的御寒衣物不至于冻死人,却有可能让不少人被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