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分拓跋、慕容、宇文等部落,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北魏、北周、前燕等皇朝。]
[现在都是炎黄子孙。]
……
【大型纪录片《若有若无的信仰》#教堂】
【“西方政客从未放弃通过宗教对华夏文明的渗透,有着中国耶路撒冷之称的河南,是他们重点渗透的目标。”】
【“河南的基督教堂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令西方意想不到的是,河南民众对教堂里的物质更感兴趣。”】
【“教堂在发鸡蛋、粮食等物资的时候,一些民众会积极前往,仿佛那些宗教仪式只是获取物资的流程,所谓的宗教信仰,随着物质供应的有无而变化。”】
【“物资一来,好像就有了信仰,物资一停,信仰也随之消失。”】
“什么叫肉包子打狗?”
“这就是!”
“怪不得你当不上干部,不会说话别说!明明是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用糖衣炮弹腐化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收了糖衣,把炮弹扔了回去。”
【“有网友回忆,小时候礼拜天就喜欢跟妈妈去教堂,教堂会发各种小零食,这些零食甚至可以当午饭。”】
【“有一位网友说:妈妈信佛,但他小时候经常跑到教堂吃饭,教堂里顿顿有肉,还不会赶外人。”】
【“还有人说:小时候出来玩,经常和朋友在教堂里免费吃午饭,这教堂更像是提供免费食物的食堂,只不过建筑造型特殊。”】
“不光发鸡蛋,还能免费吃饭?还顿顿有肉?这是教堂还是善堂啊?!”
“教堂这么阔气?”
——
[鸡蛋一来,信仰开启;鸡蛋一停,信仰归零。]
[要是没点好处,谁会信这玩意儿?]
[也有,不过少,有些信的走火入魔。]
[比起这玩意儿,我更信财神。]
[小时候就是那教堂管饭才去的,现在不行了,教堂倒闭了。可惜啊!]
[哈哈哈(?w?),应该是被吃吃垮了。]
“这要吃不垮就怪了!”
“要是我赶上这好事,我得天天去那吃饭。”
[我们那的教堂,过年还送过对联。]
[我们这里是饼干,还有茶水。]
[现在也完了。]
[基督教徒不是每个星期都要捐款吗?]
[不捐,一般都是你许愿灵验了才会捐。]
[使劲洗。]
[这不是洗,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许愿灵验了,那就要还愿。别说基督教了,佛教和道教都是这个流程。]
[你要说捐钱,不好意思,没有人去。]
[这是在国内,欧美那边每个月都要捐。]
[在我的认知中,我信仰某个宗教,他要给我钱,给我好处。如果是我给他钱,那我图啥?还月月捐钱,那不是给自己找个爹吗?]
[道教和佛教得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