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的时候,也带了不少鸡距笔过去,鸡距笔也成为了“曾经”中日友好交流的象征之一。
到现在倭国的正仓院之中仍然有几支唐代鸡距笔珍藏着。
另一套则是大名鼎鼎的宣州诸葛笔,这个根本不用费劲心力的去考证,因为笔身上已经印有宣州诸葛的印鉴。
宣州诸葛笔但凡是对毛笔书法有爱好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宣州诸葛笔又名散卓笔。
不过说起宣州诸葛笔的历史也是非常的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晋代时期,宣州诸葛氏家族就已经能制作出质量非常上乘的毛笔了。
而到王羲之成名时,宣州诸葛笔的名气早已打响,成了文人墨客的案头常备笔具。
经过多年传承,到唐朝时期,宣州诸葛笔已经成了当地的特产作为贡品上贡给朝廷。
而到了宋朝时期,宣州诸葛笔的使用更是广泛,且因为质量上乘深受士子文人喜爱。
这些笔的历史十分的悠久,且在当时就是最上乘的文房用品,到如今全新未使用的更是一支都找不到了。
虽然经济价值不是特别高,一支毛笔大概只能卖一千万人民币不到,但是其象征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王修缘将视线从装着毛笔的箱子移开,随后看到的是满满一大箱黑色的墨锭。
墨锭漆黑光亮,十分的显眼,墨锭上一面写着翰林风月的字样,另一面雕刻着瑞兽麒麟的图案。
由于时间年代久远,墨锭的外观已经有了一层淡淡的包浆,看上去色泽温润,这是时间赋予的光泽。
王修缘拿起两块墨锭互相敲击了一下,“铛铛”立即传出如同金属铁块碰撞的声音。
一块墨的好坏单单从外观就能够看出一二,首先就是颜色。
越是上好的墨锭,它的色泽就会越发的乌黑光亮,要么是另一个极致,色泽深沉、光泽内敛。
只有足够好的墨锭才能达到这种效果,普通品质的墨锭大多色泽灰暗甚至是发白。
古代的上等墨锭基本只有两类,一种是油烟墨、一种是松烟墨。
另外就是看墨锭的纹理,优质的墨锭纹理一定是细腻均匀的。
因为要达到这种外观需要经过反复地捶打才能把墨锭原材料中的胶质与烟料揉和在一起。
捶打的次数越多,墨质就会越细腻,胶质和烟料结合的就越紧密。
但是这种细腻不只是体现在外观上,同时也会影响研磨时的手感以及书写效果。
细腻的墨锭在研磨的时候才会手感更加顺滑、阻力更小。
而粗糙劣质的墨锭在研磨的时候会比较费力,也会有生涩的感觉。
上等的墨锭研磨出来的墨汁颜色也会更加的纯正、颜色浓淡适中,书写的效果也会更加的流畅。
王修缘把墨锭翻转,看到了墨锭顶端的铭文【奚廷珪印】
制作者是奚廷珪!!!
王修缘顿时心头大喜,这不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廷珪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