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向前走了一步,神情严肃地说道:“陛下,首先,我们需要加强边境的兵力部署,增派精锐部队驻守关键城池和关隘。同时,要加强边境的巡逻力度,及时掌握南宋军队的动向。其次,我们要加固边境的防御工事,修缮城墙、堡垒,挖掘壕沟,做好长期防御的准备。再者,我们要加强与边境地区百姓的联系,让他们成为我们的耳目,一旦有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向我们报告。”
林墨的建议条理清晰,切实可行。我转头看向高敬之:“高指挥使,你对林尚书的建议有何看法?”
高敬之微微点头:“林尚书所言甚是。此外,臣觉得我们保皇司也可以在边境地区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在边境的城镇中安插更多的眼线,收集南宋军队的情报,为朝廷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我沉思片刻,说道:“你们二人的建议都很好。边境防御之事,事关重大,必须尽快落实。林尚书,你即刻着手安排兵力部署和防御工事的修缮工作,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高指挥使,你要加强保皇司在边境地区的情报收集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
“臣遵旨!”林墨和高敬之同时跪地领命。
“还有,”我继续说道,“我们不能仅仅被动防御。外交方面,也要有所行动。派人去南宋,表面上是祝贺新君登基,实则是探探他们的口风,看看他们对我们大理国到底有何打算。”
“至于出使南宋的人选嘛?我要好好的想一想了。”我说完后便陷入了沉思
“陛下圣明。”高敬之和林墨齐声说完后便退下了。
在安排完这些事情后,我心中的忧虑却并未减轻。南宋的局势变幻莫测,我们大理国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此次皇位更迭,很可能会成为南宋对外政策转变的一个契机,而我们大理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我独自一人在御书房中踱步。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大理城的宫殿之上,一片宁静祥和。然而,我知道,这表面的宁静之下,正隐藏着汹涌的波涛。南宋的新君赵惇,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大理国的未来。
回顾大理国与南宋多年来的交往,虽然总体上保持着和平,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南宋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对我们大理国虽有一定的尊重,但也不乏轻视之意。如今,赵惇上台,他的改革意图以及南宋朝堂的权力斗争,都可能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
夜已深,御书房中的烛火依旧明亮。我坐在书桌前,翻开了关于南宋的情报卷宗,仔细研读起来。每一个细节,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成为我们应对危机的关键。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候,大理国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这些人的手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理国上下开始忙碌起来。林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边境防御的部署工作。他亲自前往边境地区,视察军队的训练情况,指导防御工事的修缮。在他的努力下,边境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显着提升。
高敬之也加大了保皇司在边境地区的情报收集力度。他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密探,深入南宋境内,收集关于南宋军队调动、朝堂动向等方面的情报。每天,都有大量的情报被送回大理国,为朝廷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而前往南宋祝贺新君登基的使者也已经出发,最终我选定了楚启明作为使者出使。他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不仅要完成表面的祝贺任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探听南宋对大理国的态度和意图。
在国内,我也加强了对朝政的管理。毕竟现在改土归流已经进入深水区了,国内的政局也需要稳定,不能因为南宋的变故而影响到我们自己的进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边境的局势依然紧张。虽然南宋暂时没有明显的军事行动,但我们丝毫不敢放松警惕。每一个夜晚,我都在思考着一旦南宋向我大理国开战,我应该如何应对才是万全之策。
终于,前往南宋的楚启明回来了。他们带回了重要的消息,南宋朝堂对大理国的态度果然有所变化。虽然表面上对使者还算客气,但从一些细微的迹象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大理国已经有了防备之心。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更加坚定了加强边境防御的决心。同时,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军事防御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外交上寻求更多的支持。
南宋对西夏和吐蕃的态度一直都是花钱买平安,所以我还要担心南宋伙同吐蕃一起给我来个东西夹击。
“给谭新宇传旨,让他一旦发现山南地区发现有吐蕃军队集结让他想办法给他们来一个迎头痛击。”我朝着身旁的侍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