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2 / 2)

我看着俞法晨,微微点头,说道:“法晨,你的话我记下了。这件事确实让我很为难,杀了他,我不忍心,毕竟他是个人才;不杀他,又担心他回南宋会给我大理带来危害。”我皱着眉头,脸上露出纠结的神情,无奈地叹了口气。

俞法晨看着我,眼中满是关切,说道:“陛下,此事确实棘手,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无论陛下做何决定,俞家都会全力支持。”

从俞府出来,我满心期待能得到一个明确答复,好让我下定决心处理张孝祥的事,可最终还是失望而归。心情乱糟糟的,像一团缠在一起的丝线,怎么也理不清。

回宫的路上,老天爷也来添乱,突然下起了雨。细密的雨丝很快织成了雨幕,打在身上,凉飕飕的,更添了几分惆怅。随行侍卫见势,赶忙上前说道:“陛下,前面就是太师的府邸,要不我们先去避避雨?”我正心烦意乱,想着顺道也能问问太师杨易文的态度,便点头应允。

很快到了杨府,一进杨易文的书房,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和俞法晨那朴素的书房相比,这里简直奢华得不像话。

之前的红木屏风已经换成了汉白玉的镂空屏风,雕刻精美,花纹繁复,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富贵逼人。毫不夸张地说,我的御书房都没这般奢华,不愧是在大理盘踞百年的杨家,底蕴深厚可见一斑。

“陛下今日来杨府避雨,真是我杨家的福气啊!”杨易文满脸堆笑,热情得很,一边说着,一边忙不迭地招呼下人上茶。杨府的侍女们上完茶后,也都很识趣地退下了,书房里就只剩下我和杨易文。

他慢悠悠地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用余光瞥了我一眼,说道:“陛下是刚从俞府出来吗?看您这时候还没用饭,又不急着回宫,想必是有什么事要老臣帮忙吧?”

这老头,真是越老越精,什么都瞒不过他。

我也不跟他拐弯抹角,直接说道:“就是想来听听老太师对张孝祥的看法。”

杨易文放下茶杯,动作不紧不慢,抬眼看向我,问道:“陛下想杀张孝祥?”

听到这话,我的眼神瞬间冷冽起来,紧紧盯着他,说道:“张孝祥是大才,我可舍不得杀。”说这话时,我心里也是矛盾极了,一方面舍不得他的才华,一方面又恼恨他的背叛。

“陛下既然不愿杀,那为何有此一问啊?”杨易文依旧一脸恭敬,可那眼神里透着精明,似乎在试探我的底线。

我不想被他牵着鼻子走,反问道:“那老太师怎么说?”

杨易文笑了笑,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慢慢踱步,说道:“陛下,我给您讲一个故事吧。”

我满心疑惑地看着他,不明白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却故意卖关子,不急不慢地开始讲起来。

他讲的是大理的一个传说,说是两个部族发生战争,获胜的首领一时心软,没有将敌对部族斩尽杀绝,还亲自收养了一个幼子,视如己出。多年后,这幼子长大成人,一次陪同部族首领对外征战时,竟从背后一刀插进了首领的身体。

我听着这个故事,心里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故事讲得算不上精彩,可传达的态度再明确不过——张孝祥不能留。听完,我沉默了一会儿,心里五味杂陈,既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又实在下不了决心。

“张孝祥就不能扣留在大理?一定要死吗?”我叹了口气,问道,语气里满是无奈和纠结。此时,我的眉头紧紧皱着,脸上写满了愁苦,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迷茫。

杨易文见我这样,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说道:“陛下其实已经动了杀心了,那老臣就替陛下坚定这个决定。张孝祥必杀,原因有二:其一,陛下对其恩重如山,他却不思报恩,此为不仁,该杀;其二,他在大理生活日久,还与南宋暗中勾连,此为不义,该杀。”他一边说,一边微微摇头,脸上露出痛心疾首的表情,似乎对张孝祥的行为极为不齿。

窗外,雨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砸在窗户上,噼里啪啦作响。我听着他的话,心中天人交战。一方面,张孝祥的背叛让我愤怒,他的行为确实不可原谅;另一方面,他的才华又让我惋惜,杀了他,实在是可惜。

我应付了杨易文几句后,便起身告辞,离开了杨府。回宫中的路上,雨还在下,打湿了我的衣裳,寒意透骨。我坐在马车里,思绪万千,杨易文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回到宫中,我径直走进书房,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语。

杀还是不杀,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头。杀了张孝祥,能解我心头之恨,也能杜绝后患,可我又怕落个杀害人才的恶名;不杀他,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也担心他会给大理带来更大的危害。

我想起和张孝祥相识的过往,他的才学,他的抱负,曾经让我对他寄予厚望。可如今,他却背叛了我,背叛了大理。我长叹一声,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如注的大雨,心中暗暗做着决定。

只是不知道何时开始,我的心境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