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走后,我独自一人在御花园里踱步。想着南宋学子的事儿,心里满是期待。这说不定是个好机会,能为我大理招揽不少人才,让我大理的文治更上一层楼。我越想越兴奋,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同时,我又想起方才俞家兵的回答,这小子,平日里看着不显山不露水的,关键时候还挺能揣摩朕的心思。看来,以后可以多给他些重任,毕竟是跟了自己这么多年的老人了。
再看看这御花园里的美景,朕的心情愈发畅快。这大好河山,要是能有更多的人才来辅佐朕治理,那该多好啊。
我暗暗下定决心,这次微服出巡广南郡,一定要好好考察考察那些南宋学子,绝不能错过任何一个可用之才。
想着想着,我便朝着御书房的方向走去,准备为这次微服出巡做些准备。这一趟,我可是满怀期待,相信一定会有不少收获。
俞家兵这小子办事,那叫一个麻溜,没费几天功夫,就把我前往广南郡的一应事宜安排得妥妥当当,不愧是我派出去的得力干将。这不,我便与俞家兵一身便服朝着广南郡出发咯。
一路上,风和日丽,阳光暖烘烘地洒在身上,心情也跟着格外舒畅。谁能想到,这去广南郡的路上,还碰上了举族东迁的百夷族人。
那场面,可真是浩浩荡荡,拖家带口,挑着担、赶着牲畜,一路热热闹闹的。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干脆一路跟着他们,顺便也和族里的人聊一聊,也算是体察民情了。
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百夷族的族人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期待,一提起这次东迁,那是赞不绝口,满是满意。
听着他们的话语,看着他们的笑容,我这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踏实了不少。看来当初同意多罗刀的这个决策,还真是没错,能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比啥都强,我这当皇帝的,也就欣慰啦。
好不容易进了广南郡,还没来得及好好喘口气,就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激烈的讨论声。
我好奇心顿起,凑近一瞧,原来是南宋学子与我大理学子正在进行一场谈经论道的辩论呢。这可有意思了,我立马停下脚步,找了个舒服的位置,兴致勃勃地准备当一回听众。
场中的南宋学子,一个个意气风发,穿着整洁的长衫,头冠束得整整齐齐,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再看咱大理的学子,虽然也精神抖擞,但相比之下,还是多了几分青涩和紧张。
辩论一开始,南宋学子就率先抛出了一个观点:“治国之道,在于礼义为先,以道德教化万民,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话说得有理有据,声音洪亮,一开口就镇住了场子。
咱大理的学子也不甘示弱,站起身来,略有些紧张地清了清嗓子,回应道:“我大理虽地处偏远,但向来尊崇佛法,以慈悲为怀治理百姓,同样能保一方安宁。佛法的教诲,亦是让我们心怀善念,与人为善。”
听到这儿,我微微点了点头,心里想着,咱大理学子虽说紧张,可这回答也还算中规中矩,没丢咱大理的脸。
可南宋学子紧接着就开始发难了,他们引经据典,从儒家经典到历代先贤的治国理念,滔滔不绝地阐述着道德礼仪在治国中的关键作用,说得头头是道,那口才,简直让人惊叹。
我瞧着咱们大理学子的脸色渐渐变得有些苍白,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心里不禁有些着急。
不过,咱大理学子也没被吓倒,努力地寻找着反驳的理由,虽然话语没有南宋学子那般流畅,但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坚定。
随着辩论的深入,差距渐渐就显现出来了。在谈及民生治理的时候,南宋学子详细地讲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兴修水利等措施来改善百姓生活,还列举了不少成功的案例。而咱们大理学子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回答得有些磕磕绊绊,只能泛泛而谈。
我坐在一旁,眉头不自觉地微微皱起,心里暗暗叹气。看来,正如我之前所想,咱大理学子的底子还是太薄了些。在谈经论道这种需要深厚学识和敏捷思维的场合,确实比不上南宋学子。不过,我也没有丝毫的气馁,反而激起了我想要大力发展大理文治的决心。
这场辩论持续了好一阵子,最终,结果也没有出乎我的意料,南宋学子在各个方面几乎都是碾压我大理的学子。虽说只是一场谈经论道,但这结果还是让我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我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这一场辩论,与其说是失败,不如说是给咱们大理学子敲响了警钟,也是给我这个皇帝提了个醒。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在心里默默想着,回去之后,一定要加大对学宫的投入,多引进一些优秀的学者来大理讲学,让咱们的学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未来大理的文治一定会越来越好。
时间也不早了,我示意俞家兵就近先住一晚,明早在去广南郡的新郡府宾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