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任命却引起了申侯的担忧。申侯担心,日后周孝王会让非子回国承嗣,那样一来,就会与他的外孙争位。自己辛苦谋划的家族利益将会受到威胁,所以,他才有了以上看似为了朝廷利益,实则假公济私的建议。他的出发点,无非是为了自己外孙的未来,为了维护家族的长远利益。
周孝王听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觉得申侯的建议确实是个巧妙而又明智的办法。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士兵和百姓在战争中遭受伤亡,减少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另一方面,还能节省大量的军费开支,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在权衡利弊之后,他当即承诺,绝对不会再放非子回国,也不会支持非子回去与申侯的外孙争夺国君之位。
在周孝王的承诺下,申侯便出面与西戎展开了艰难的谈判。这场谈判,充满了挑战与变数,双方在利益和立场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然而,申侯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外交智慧和出色的沟通能力,经过多次艰苦的协商,最终他的努力和智慧得到了回报,西戎接受了申侯的调解,同意与西周息兵言和,并且还郑重承诺,此后永远不会再侵犯西周边境。就这样,一场原本一触即发的战争被申侯巧妙地化解了,周人的西部边境暂时恢复了宁静,百姓们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心中的恐惧,过上一段相对安宁的生活。
周孝王登基之后,并没有因战争的平息而有丝毫懈怠,相反,他深知国家的处境依然艰难,西戎的威胁依然如同一把高悬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于是,他励精图治,一心想要振兴西周王朝,恢复往日的辉煌。
在他的统治下,西周军队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断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队的战斗力。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与拼搏,终于在与西戎的对抗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西败西戎。
这次的胜利,让西戎深刻感受到了周王朝的强大实力,他们意识到,继续与周王朝对抗,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于是,西戎不得不贡马求和,主动向周王朝表达臣服之意。
《竹书纪年》清晰地记载了这一历史时刻:“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这简单的记载背后,却蕴含着周孝王为振兴国家所付出的无数心血和努力。
公元前891年,也就是周孝王元年,西戎遣使入朝,这一行为象征着他们对西周的求和与臣服之意。
他们进献良马百匹,每一匹马都身姿矫健,毛发油亮,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这些良马,不仅是西戎臣服的象征,更是周孝王励精图治的成果见证。周孝王看到这些良马,心中十分高兴,他深知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为了表达对西戎的友好与接纳,展现大国君主的胸怀与气度,周孝王不仅重赏了前来献马的使者,还回赠了许多粮食和布匹等珍贵的礼物。这些礼物,既体现了西周王朝的富庶与慷慨,也传递出周孝王希望与西戎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公元前889年,即周孝王三年,孝王又做出了一个对西周王朝有着深远影响的重要决定。他命非子为王室养马。
在西周王朝时期,马已经成为了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庄重肃穆的祭祀仪式,那是西周王朝与神灵沟通、祈求庇佑的重要活动,马匹作为祭祀的重要贡品,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是关乎国家生计的农耕生产,马匹在耕地、运输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又或是紧张激烈的战争较量,战马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拥有优良的战马,往往能够在战场上占据优势。然而,长久以来,周朝的养马业发展缓慢,许多优质马匹都只能依靠进口,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力,还存在着诸多不稳定因素。
此次西戎进献的这一百匹马,大部分都是母马,这无疑为周朝的养马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周孝王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决定让非子前往汧(今陕西省陇县的汧河)渭之间,为周王室养马。
周孝王为非子的养马事业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他专门为非子开辟了广阔而肥沃的牧场,那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是马匹生长繁衍的理想之地。同时,他还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支持,选派了经验丰富的助手协助非子,为养马事业提供了必要的物资保障。在非子的精心饲养和管理下,马群的数量不断增加,马匹的素质也越来越高。
非子凭借着自己对养马事业的热爱和专业的技术知识,日夜操劳,精心照料每一匹马。他根据马匹的生长习性和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饲养计划,定期为马匹进行检查和治疗,确保每一匹马都能健康成长。在他的努力下,这些马匹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显着的增长,在质量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这些优质的良马不仅为周朝的祭祀活动增添了庄重华丽的氛围,保障了农耕生产的顺利进行,还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充足而优质的马匹供应,对周王朝内部各诸侯国形成了强大的军事震慑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宗周的统治力量,使得西周王朝在诸侯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公元前886年,即周孝王六年,非子为王室养马已经整整三年。在这三年里,马群得到了大规模的繁殖和发展,周王室的马群数量大增,从最初的一百匹马,发展到如今的庞大马群,这无疑为西周王朝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非子凭借着自己卓越的养马才能和不懈的努力,为周王朝的养马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辛勤付出和杰出成就,得到了周孝王的高度认可和评价。周孝王深知,非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增加了马群的数量和质量,更在于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为了表彰非子的功绩,周孝王特地将他封于秦邑(今甘肃清水县境),并在此地建立秦国,封号秦嬴。这一封赏,不仅是对非子个人的肯定,更是为日后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命运却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就在周孝王试图以一系列的改革和举措中兴周室之时,上天却并未给他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一伟大的使命。在同年的某一天,周孝王因病薨逝,他带着未竟的中兴大业,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整个西周王朝陷入了短暂的悲痛之中。
随后,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原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周孝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西周历史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他的作为与抉择,无论是打破传统登上王位,还是在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都对西周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考与借鉴,让我们在探寻西周历史的过程中,对这位君主充满了敬畏与好奇。